□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上兵伐谋,谋势者胜。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厘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有自己的未来。“对于眉山这样一座年轻城市而言,最大差距在制造业,最大潜力在制造业,最大希望也在制造业,只有夯实制造业这个根基,长远发展才有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锚定“三市一城”总体目标,将“制造强市”作为发展的首位战略,立足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1+3”产业,逐步完善制造业体系、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前进的眉山制造,步伐稳健。
(一)
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市州之一,眉山机遇明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天府新区、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国省战略在此交汇。机遇与挑战并存,眉山的目光瞄准“制造”!
纵观全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十四五”时期,国家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支持制造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
环顾成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都把制造业放在产业发展的首位,明确提出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省委、省政府也把制造强省摆在重要位置,聚力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
立足眉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工业的信心不动摇,努力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不畏艰难,奋力追赶。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重点发展50个工业乡镇;从推进“工业强市”,到规划建设现代工业新城;从跻身天府新区重要组成部分到实现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历史跨越……
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我市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面对制造业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质量不够高、创新不够强等问题,眉山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协同发展其他产业,形成以“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
回望建区设市之初,全市只有8户市属工业企业,工业发展既无基础,又无资源。“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总量不大”的状况,成为眉山工业的短板。2021年,眉山工业增加值444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32%。基础差、底子薄,但眉山要建设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制造业必须打头阵、挑大梁。
4月28日,国内电池正极材料厂杉杉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建设正酣,项目一期预计8月可投产。再将目光聚焦全市,一年时间,全市版图上接连落子宁德时代、美国雅保、锦源晟等43个锂电项目,锂电产业从材料到应用链式发展实现新突破。
四川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继伟说,在选址过程中,因为锂电材料出口需要使用清洁能源,否则要缴纳相应的“碳关税”,所以拥有丰富清洁能源的四川,成为企业首选。
“选择四川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企业离成都更近一点,所以在成德眉资中再进行了选择。彭山不仅拥有符合我们的落户相关基础条件,并且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营商环境和宜居生活,所以最后选择了这里。”赵继伟说,“目前公司内部很多员工,都踊跃报名,想到彭山来工作生活!”
国省战略之下,眉山换道奔跑的优势明显:成渝之下,与成都毗邻,紧邻双流和天府两大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明显。四川省在都市圈拟认定的3个化工园区都在眉山,占全省拟认定数量近1/3。4月1日,四川省首批化工园区名单公布,眉山高新化工园区顺利通过认定,成为全省首批批6个园区之一。眉山是成都都市圈南向枢纽,处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眉山国际铁路港畅联全球,能够辐射成渝1亿人口、东南亚6亿多人口的大市场……
2021年,我市“1+3”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市“1+3”产业规模超4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今年1-4月,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8个,合同金额约66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80个,合同金额594.3亿元,而“1+3”产业项目有64个、合同金额523.7亿元。
(三)
2022年1月,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公布了自己去年的产值数据,该公司一期和二期项目投产后,在2021年实现了产值101亿元——我市“百亿企业”宣告诞生。
“零”的开端,只是开始。新的格局,正在眉山孕育更多的“百亿企业”。
为重塑产业新优势,我市印发了《眉山市“1+3”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每个重点产业链由1名市领导担任链长,构建了全市“部门+区县”联动工作机制,为加快构建以“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基地,做强优势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撑。
市委提出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提升行动”,举全市之力、以务实之功,用三至五年时间,再造一个“工业眉山”。
制造眉山三大目标明确:
一是规模总量上台阶。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产值达3300亿元,“1+3”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达到1500亿元,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园区2个、超千亿元园区1个。到202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2021年翻一番,总量达到4000亿元以上。
二是质量效益上水平。通过三年努力,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45%,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制造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营业收入增长25%,到2026年,全市工业税收年均增长14%以上。
三是企业培育上档次。通过三年努力,规上制造业企业达到850户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达到300户以上,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户以上,上市企业达到8户以上。到2026年,百亿企业、五十亿、十亿企业分别达到5户、5户、80户以上。
“制造业增量不断扩大、存量不断优化,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坚持工业为先、制造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