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湿地景如画,城市更宜居。黄伟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琴 摄
绿意盎然森林眉山。
王宇正在巡查岷江。
清理河面漂浮物。

“这鸟很漂亮,品种也很珍贵!”近日,在洪雅县柳江镇雅女艺术村附近,摄影爱好者拍摄到一群特殊的“客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钳嘴鹳。

无独有偶,不久前,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对青神县龙泉山的红外相机进行日常查看时,发现拍摄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豹猫,这是在该县首次拍摄记录到豹猫影像。

事实上,钳嘴鹳和豹猫的“现身”不是个例。得益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各种珍稀野生动物频繁“露脸”。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直面问题,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补齐短板、发动全民参与,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林 罗思源 王莉 文/图

A

厚植绿色优势 筑牢生态屏障

“目之所及,处处是绿树、青草,深呼吸一口,微风带着绿叶的淡淡清香沁入心脾。”几乎每天,市民王静都会漫步在苏辙公园,感受“绿”带来的舒适,“置身青绿时空,远离城市喧嚣,美好生活就是如此。”

旁边的东坡竹园里,人们来来往往。“游步道蜿蜒于竹林中,数种竹子形态各异、风姿独特,微风吹过,‘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真是竹径通幽处、人在画中行。”市民张珊感叹道。

绿色增添生活幸福色彩。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在适合建设高档住宅区和现代商业区的地段建设公园,舍去房地产收益。“舍”与“得”之间,体现的是我市重视生态建设,让群众共享生态成果的执政理念。

我市坚持把树、草、花栽在人群最多处,用好水资源,以大手笔、大气魄规划建成、优化提升多个大型公园。推进城周增绿、破硬建绿、见缝插绿等“八绿”建设,开展“绿色校园”“绿色阳台”创建等“五创”工作,实施沿路沿江“绿带工程”、城市“绿肺工程”、“集镇拥翠”工程、“百村绿色家园”工程,构建以森林为主体,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城乡绿化新形态。

苏洵公园、苏轼公园、东坡竹园、苏堤公园、樱花博览园、滨江公园、南湖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公园先后建成,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绿色,在人们的各项行动中不断延伸。挖坑、扶正、培土、浇水……每年3月,我市多措施、多形式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热潮。市、县(区)、乡(镇)领导干部们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同时,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大力提倡大苗造林、全冠种植,科学配置树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国土绿化大格局。

成绩浸润汗水,坚韧铸就不凡。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0%,并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我国对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此外,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等27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为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我市深入实施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保障体系“四大重点工程”。“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绿化眉山行动,重点抓好2022年‘国家森林城市’提升期58个项目建设,创新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2022年预计完成营造林9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25%以上。”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B

落实河湖长制 守护碧水清流

5月13日,王宇像往常一样,沿着岷江边巡查,捡拾散落在河岸草丛的废弃物和垃圾,仔细察看河道水体水质,关注水情。王宇是青神县青竹街道盐关社区村级河长、巡河员,按要求每周巡查不低于2次,但他几乎每天去岷江边巡查,风雨无阻,且进行详细记录。

“社区对河道实行长效管理机制,定人定岗对河道进行维护,同时,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定奖惩等措施,确保每段河渠有人管、有人护、有人担。”王宇说,巡河工作虽然累,但看到各种改变,他倍感欣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湖面貌和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我们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同日,记者来到醴泉河边,看到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谁能想到,以前,这条河曾因长期为沿河企业纳污,黑臭无比。

醴泉河是岷江的重要支流,流经我市重要工业园区(眉山高新区)和工业重镇(白马镇、松江镇)。河湖长制实施以来,市、区两级通过关闭沿河造纸企业、规范园区污水处理、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整治流域内的养殖场、实施粪污综合利用、开展流域生态治理等,让醴泉河水质逐年改善,2017年、2018年为劣Ⅴ类,2019年、2020年、2021年为Ⅳ类,2022年1-4月达到Ⅲ类。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较真碰硬,狠抓截污控源和内源治理,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河湖长制,掀起了一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的行动。

“全市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共设立市级河长33名、县级河长156名、乡级河长487名、村级河长751名,实现全市所有河湖渠系全覆盖。”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市级到村级,河长们主动担当,履职尽责,日复一日地尽心巡河,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难题。今年以来,各级河长共巡河15300余次,发现问题1430个,解决问题1209个,并组织党员干部等利用冬春有利时机,开展清河行动,共清理河岸垃圾、河面漂浮物2000余吨,河道清淤15万吨。

通过不懈努力,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河湖污染物及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截至2021年底,全市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优良及以上,市级17条河(湖、渠系)中,14条达到优良水体,其中,岷江从Ⅲ类水体提升至Ⅱ类,青衣江、黑龙滩水库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如今,行走在我市各河岸边,只见清波流淌、波光粼粼,堤岸树木繁茂、芳草萋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正成为现实,为我市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厚植生态底色。

C

因地制宜治污水 留住田园美景

5月16日傍晚,洪雅县柳江镇光明新村。夕阳余晖中,村里的水泥路上,村民三三两两,散步、闲话家常。

“现在农村环境好,只要不下雨,我就和老伴儿带着外孙出来走两圈,跟城里人逛公园一样。”村民李述贵指着村道旁的一片绿植说,近年来,除农村环境的变化让他感到高兴外,这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成投用也让他格外开心。

光明新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隐藏于绿树青草中,形成一幅别致的田园美景。“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之前,村民各家排各家的生活污水,造成污水横流、蚊虫繁多等问题,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柳江镇副镇长王璐说。

“为解决群众居住分散、污水收纳难的问题,我们因地制宜,在该村利用边坡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四通八达的污水管网一头接到村民家中,另一头连着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吃完’生活污水。”据王璐介绍,该村污水处理设施是利用原有的沼气池、化粪池和污水管网改建而成,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厌氧→4级阶梯式人工湿地→达标排放”模式,服务附近35户农户120人。经过处理后的清水流入人工湿地,再由水生植物净化后排入花溪河。

从污水横流到干净整洁,光明新村的环境越来越美,这也是我市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生动事例。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人居环境改善“一盘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复杂、收集困难的实际,我市结合各地地形地貌特点,统筹山区、丘区、坝区治理,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新模式,形成‘七步工作法’(农户申请、村社初审、乡镇审核、部门备案、村社建设、乡镇验收、部门抽查)及‘政府—村委会—农户’管护模式,推动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纳尽纳、应集尽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近年来全市还整合各类资金,按照每户补助1500至3000元、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以奖代补投入治理资金6.9亿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613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受益农户达46.7万户。“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还将实施35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