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苏东坡的人生地理(十二)
——搔首凄凉十年事

纵然是今天,孤悬南海的海南岛也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在苏东坡的宋朝,简直就是神秘恐怖的月球。

那个在京城里冷笑的人就是章惇。他不能容忍苏东坡过得“这般快活”——在小人眼里,你苏东坡已经贬谪到化外之地了,居然还“春睡美”,这不是存心和我过不去吗?所以,小人又动手了。这一次,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以章惇的行事风格来看,要是大宋在南极有领土,他一定要把苏东坡贬到南极才满意。

除了上路,苏东坡别无选择。命令是以陛下的名义发出的,除了谢主隆恩,他又能说什么呢?

比前往惠州时还要恓惶,这一次,苏东坡只带了儿子苏过。父子两人坐船到广州,再由陆路往雷州半岛而去。在藤州,苏东坡巧遇了贬往雷州的苏子由,兄弟俩已经有好些日子没见面了,没想到却在白发如霜的晚岁相逢于遥远他乡。非常有意思的是,以后,宋徽宗即位,章惇也遭贬谪,贬谪地就是雷州。天道好还,可见一斑。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说,苏氏兄弟在藤州一家路边小店吃饭。这种穷乡僻壤,自然没什么好东西,店家只供应一种汤饼。兄弟两人默默吃着粗劣的汤饼,子由突然放下筷子唉声叹气——想必他想起了锦衣玉食的昨天吧。苏东坡却悠然一笑,一边吃饼,一边安慰弟弟:这种汤饼,你难道还想细细品味吗?

子由陪同哥哥前往雷州半岛南端的递角场,苏东坡将从这里坐船渡海。宋代的递角场,在今天的徐闻县南山镇。南山镇港头村一带,历史上是著名的港口和海盐生产基地。史书称:“雷州徐闻县递角场,直对琼管,一帆济海,半日可到,即其所由之道也。”

渡海前夜,兄弟俩秉烛夜谈。然而,苏东坡的痔疮发作了,整夜呻吟不止,苏子由也竟夕不眠,陪侍哥哥,并劝告他以后一定要少喝酒。天明,苏东坡雇船渡海。

那一天的琼州海峡风平浪静,太阳在海面跳跃着,把海水染成一片不真实的绯红。苏东坡和儿子上了船,他站在船头,向立在岸边的子由等人告别。此时的子由已经泪流满面,苏东坡忽然笑了,他对弟弟说,孔子所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就是这样吗?

是年,苏东坡62岁(文中均为虚岁),苏子由59岁。这一次挥手,既是生离,也是死别——直到苏东坡病逝,兄弟俩也没再见过面。

七月初,苏东坡抵达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知州张中对名满天下的大师很不错,亲自张罗为他修整了居所,还常常请他到府中喝酒下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章惇派人将苏东坡逐出官舍,张中也为此罢官。

苏东坡花了几乎所有积蓄买地建屋,竣工后,取名桄榔庵。桄榔是棕榈科的一种高大植物,苏东坡的新居,就位于一片辽阔的桄榔林里。以后,桄榔庵被当地人改为纪念苏东坡的东坡祠。今天的儋州,有一座东坡书院,书院里最重要的景点就是东坡祠。不过,北宋时,它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苏东坡去世200多年后,才从儋州城南的桄榔庵迁建到这里的。

苏东坡时代,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生存境况无比艰难。苏东坡自陈: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写给子由的诗中,苏东坡说儋州生活极差,难得吃肉,当地人以薰鼠和烧蝙蝠作菜。他感叹过去一听到虾蟆都要作呕,现在却不得不把它作菜了,过去在京城里天天以肥羊下白米饭都觉得食之无味,现在无食可吃,简直就是活该。

海南岛的食粮要靠船只从大陆运来,遇上风浪,岛上往往缺粮。这种尴尬对苏东坡来说已成家常便饭。元符元年(1098年)冬天,他和儿子在缺少食粮的窘境下,已经“相对如两苦行僧尔”。最困难时,他甚至异想天开地研究用食阳光止饿的办法。海南几乎天天骄阳如火,可惜这遍地阳光却是没法止饿的。孤零零的日头下,清瘦的大师如同一株风中的修竹,他被命运流放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孤岛。他无法突围。

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无论外在条件如何艰难,也难以改变他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茫茫世事。清贫如洗的日子,他继续寻找快乐。

苏东坡和岛上的原住民黎族人友好相处,无事可做时,常到黎族村子走走看看。天真的黎族儿童吹着葱叶欢迎这位头发花白,身披竹笠的老人。黎族父老对贬谪天涯的大师当然缺少理解,但他们以质朴的笑容接纳他,还教会了他如何烹制牡蛎。起初,苏东坡不敢吃,品尝后,就尝出了海味之鲜美。他甚至和儿子苏过开玩笑,调侃说:“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不要让朝廷里那些达官贵人知道,以免他们一窝蜂地跑来,把我的美味分走了。

缺少酒食,苏东坡屈指算着时日,明天是邻居祭灶的日子了,他一定会给我端来祭品,可以一饱口福:“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岛上没有好墨,苏东坡就自己动手,几次差点把房子烧了。他还养成了采摘草药的习惯,像一个辛勤的老中医,天天把那些采自岛上各处的草药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

椰子是海南的特产,如同在惠州饱食荔枝一样,在海南,苏东坡饱食椰子。有一次,他喝完椰汁后,把椰子壳制成一顶形状古怪的帽子。出门时,苏东坡就戴着这顶椰子帽,沿路的人都停下来看稀奇,苏东坡不以为然。他据此作诗,诗中借题发挥说“东坡何事不违时”。令苏东坡意想不到的是,这种高桶短檐的帽子后来流入京城,士大夫们争先恐后地仿效,人称子瞻样。只是,这些附庸风雅的士大夫们制帽的材料,不是散发出海风味道的椰子壳,而是上等的布料。

海南岛不仅物质匮乏,文化更是乏善可陈。苏东坡的到来,对当地寥若晨星的读书人来讲,无疑天赐福分。一位叫姜唐佐的书生仰慕苏东坡的名声,于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前来拜访苏东坡。苏东坡亲自指导他作文之法。他在苏家住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才告辞而去。临行时,苏东坡书写了柳宗元的两首诗送给他,并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意思是说海南虽与大陆隔着大海,但并没有中断地脉的相连;海南以前一直没有人中过举,将来破此天荒的人一定是你。他与姜约定:等到将来姜中了进士,他再把诗写完。

此后,姜唐佐到广州等地游学,并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他于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进京赶考,路过汝州,专程拜访致仕在家的苏子由。见面时,他把苏东坡当年写的两句诗拿给子由看,当时,苏东坡去世一年多了。睹物思人,子由涕泪纵横,提笔为哥哥写完了那首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