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助力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彰显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 陈燕利 文/图
彭国明把群众所需放心中。
徐文科(右)手把手传授贫困户清见修剪技术。
王福华(右)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
陈静(左)看望贫困户。
付志洪(右一)对贫困户进行茶园管理技术实地培训指导。
余志宏(中)与联系户聊天增强其脱贫信心。

自2015年9月,“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冲锋号吹响后,我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近日,记者前往我市两区四县对部分人大代表进行采访,探寻他们在助力脱贫攻坚道路上的足迹。

彭国明: 乡情无价 努力相助奔富路

东坡区

要致富,先修路。位于东坡区崇仁镇的碧江村,由于村道年久失修,机动车不能通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们进出这条道路的真实写照。为此,他们迫切希望改造这条道路。

“过去的烂路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着实让人担心。”作为从村上走出来的市人大代表,四川天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彭国明,在了解到村民的殷切期盼后,决心帮助村民改变现状。

说干就干,彭国明深入村上详细了解道路的损毁情况,并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调查,很快提出了工程方案。为解决修路资金短缺的问题,彭国明主动垫资150万,并亲自带头上阵,买来材料,动员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在他的帮助下,一条12公里的水泥路通过验收并通车。

“路修好了,不仅方便我们出行,也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村道焕然一新,碧江村的村民别提有多高兴。

为践行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彭国明还为松江小学路口、张场村、合林村无偿修路4公里,合计捐资100万元。

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以来,彭国明始终牢记人民重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发展建言献策、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他长期关心社会公益,奉献爱心,为崇仁镇老年协会捐款8万多元;为特困老党员捐款5万多元;关注和帮助困难大学生,捐资30多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45名;捐资10万元为崇仁镇两户贫困户改造危房……彭国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好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应尽的职责。”彭国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会继续恪守自己的信条,认真履职,为民谋福。

徐文科: 情系山乡 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仁寿县

曾经的一片荒山,如今是万亩果园;曾经在温饱线上徘徊,如今过上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近年来,仁寿县新店乡大力发展清见产业,旧貌换新颜。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徐文科。

提起徐文科,新店乡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可不仅是我们这儿的人大代表,还是我们这儿的‘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啊。新店乡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富裕起来的。”

3月17日,在仁寿县新店乡一个清见园里,徐文科一边现场指导村民施肥和修剪,一边进行技术讲解。说到复杂的地方,他会耐心询问村民是否掌握了技巧。

今年53岁的徐文科,初中毕业后,凭着对致富的渴望,通过自学研究、反复试验,成功破解清见种植的六大技术难题,填补了中国柑橘市场淡季的空白。而他,也因种植清见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后,徐文科不忘乡邻。他不断为村民谋划,每月开展柑橘技术培训,并倾囊相帮,让他们迅速站稳脚跟,不断发展,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没有徐专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新店乡东桥村1组的叶群仙说,自家种植清见从过去的一亩三分地,发展到现在将近60亩地,离不开徐文科的悉心帮助。叶群仙曾经是徐文科联系帮扶的一户贫困户。在徐文科的帮助下,他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除了平时开支,每年还能有10多万的存款。

在徐文科的带领下,目前仁寿县共发展清见5.9万亩,种植区辐射全县42个乡镇。2014年,仅新店乡的清见产量就超过2000万公斤,产值超过1亿元,不少农户靠着种植清见,成为百万富翁。为了提升清见的产量和品质,徐文科每年都要深入清见主产地,免费培训农民上万人次。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徐文科表示,目前,他还在谋划着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继续坚持走科学致富的道路,不断发展种植业,发挥好一名人大代表带头致富示范榜样作用,带动更多人发展种植,增加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

王福华: 履职尽责 倾心为群众解忧难

丹棱县

“安逸了,方便了!”丹棱县张场镇群众表达喜悦的话语,让人大代表王福华格外开心。

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张场镇岐山村、廖店村、万年村、三合村,4个村之间没有一条连通道路。好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守着“金娃娃”却无法致富,成了贫困群众心中最大的伤痛。要致富先修路,修通贫困村之间的连接道路成了村民最渴望、最期盼的事情。

“路不畅,农业产业就没有规模化、集约化。”省、市、县人大代表王福华,将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福华提出了关于加大对丹棱县4个省级贫困村“小康路”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省人大和省政府对此建议高度重视,交省交通厅办理。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投资1.58亿元,贯通丹棱县4个省级贫困村、5个市级贫困村,长34公里的“奔康大道”正式动工。

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在王福华的身上,有着企业家人大代表对财富和社会责任独特的理解与价值取向。“扶贫济困、传递爱心,不仅人人有责,人大代表更是义不容辞。”王福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资助顺龙乡青云村发展资金3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捐助双桥镇团林村大学生创业基地10万元,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并为该村2户贫困户硬化院坝;资助2名在读贫困高中生和1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公司每年义务提供10多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和生计问题……王福华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回馈社会,先后以各种形式捐善款达200多万元。

陈静: 心系故土 倾情助力家乡发展

彭山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彭山区凤鸣镇江渔村水果种植基地里,洋香瓜、百香果、神秘果等200多亩热带或亚热带“稀奇”水果长势喜人。水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陈静正忙着修剪枝条,以备即将来临的结果期。

今年53岁的陈静是市人大代表,在外打拼多年,拥有一家年销售近千万的药材公司。可她却放弃了在大都市舒适安逸的生活,带着“落叶归根和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想法,于2015年10月底,携家人毅然回到故乡彭山,从零做起,成为一名水果种植户。

“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让我眼前一亮,我必须回来做点什么。”带着对家乡的这份牵绊,陈静下定决心,投资800余万元,在江渔村7组集中流转土地246亩,建起了以特种水果为主的种植基地,成立了眉山市绿森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陈静的这一举动,带动了周围1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江渔村的村民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6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要富一起富,作为市人大代表的陈静不光自己通过发展水果种植致富,同时还思考着要带领其他人靠水果种植脱贫。陈静表示,现在她已与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签订《果蔬中药材产业发展产学研联盟合作协议》,共谋果蔬、中药材产业新发展,并与彭山区签订了《眉山市彭山区新特优农产品培育示范基地的合作协议》,以深入推进彭山区东西两翼特色农业的发展,力争将更多、更新、更优的特色农产品引入彭山,促进该区特色农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路子,造福更多的农民朋友。

付志洪: 饮水思源 创业归来报桑梓

洪雅县

“去年我们村还有20几户贫困户,今年只有几户了。”市人大代表、洪雅县中山乡前锋村党支部书记付志洪道出脱贫秘诀:过去村里的荒山,现在种上了茶,村民靠着土地流转和在茶园打工,有了稳定收入。

13年前,还在外地当包工头的付志洪回到家乡创业。如今,40岁的付志洪,除了人大代表的身份,还是当地一家茶叶公司的负责人。通过搞有机茶园,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他带领着当地村民一同奔富路。

洪雅县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种植,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导致洪雅茶叶销售处于卖鲜叶的阶段,茶农收入低。“过去我们都是‘提着兜兜卖鲜叶’,挣的钱只比种水稻多一点。”采访中,前锋村村民回忆道。

2004年,中山乡党委政府找到付志洪,希望他为家乡的茶产业发展出力献策。从来没有从事过茶叶加工的付志洪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但他转念一想,我现在富裕了,应该为家乡做些贡献。想起19岁那年,自己辛苦卖茶叶的往事,付志洪决定回乡创业,办茶厂。为此,他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园。目前,他所在公司建立的5000多亩茶叶基地中,有3000亩分别通过了中国、欧盟、日本、美国的有机认证。

年近五旬的村民詹木举虽然家有10亩田地,但是收入甚微。通过发展有机茶,詹木举靠这10亩田地,获得了每年6000多元的流转收入,全家3口在企业打工,有5万多元的收入。“像詹木举这样的贫困户,去年还有20几户,现在只剩几户了,争取今年全部脱贫。”付志洪说。

付志洪把茶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建设有机茶叶村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采取“村委+公司+协会+农合+旅游”五位联动的模式,现已初步形成观光区、文化教育区、体验区、游钓区等主要区域,吸引了一大批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和创业,带动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余志宏: 心连民生 为农民致富架金桥

青神县

“靠着合作社,收益有保障!”这是青神县白果乡一位果农对青神县椪柑专业合作社的由衷赞叹。这声赞叹,源于市人大代表余志宏的辛苦付出。

过去,白果乡水果种植不成规模,技术管理不到位,再加上销路不畅,多是在本乡、本县内贩卖,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余志宏饱含激情地投入农村科技实践工作之中,苦练嫁接技术,搜集病虫害图片,反复试验防治病虫的办法,不断掌握栽培水果科学知识,并走遍西山片区各村各户进行宣传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种植水果的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余志宏还把果农组织起来,成立“青神县椪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大多数群众管理无技术、销售无门路的后顾之忧。参加合作社的果农在供种、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都有了保障后,当年的平均收益比种植散户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展水果致富,余志宏在甘家沟、马槽寺、南城苗圃建成近100亩新品种培育示范基地,成功研究出了几个发展前景好的新品种,并在白果乡建立了椪柑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获得了青神椪柑原产地证明商标,攻克了“留树保鲜”等先进技术。“现在,全县留树保鲜数就达到了1300多万公斤,而且价格每公斤比往年高出0.8元以上。此项技术的推广,帮助该县果农增收近1200多万元。”余志宏介绍说。

成功带领部分村民致富后,余志宏并没有止步,他带头成立青神县竹乡人果茶专业合作社,建成2500多亩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通过试点推行节水灌溉、稻草覆盖、有机施肥,茶叶获得高产丰收。在余志宏这两个协会的带动下,有40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80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那些还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村民,余志宏十分关心。白果乡甘家沟村村民罗泽明一家三口人,妻子和儿子两人有智力障碍,家中非常贫困。余志宏得知后,不仅时时进行帮助,还安排罗泽明在果园打工,切实帮助他一家走上脱贫道路。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