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从“下乡”到“进城” 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
——“村晚进城”叫好的背后
“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上来自仁寿专场的变脸吐火表演《蜀中情》。

本报记者 余毅 严丹玫 文/图

基层群文花正艳,万紫千红总是春。

2月9日-11日,在眉山城区的苏轼公园、金罗马广场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6场“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活动轮番上演,受到市民热捧。

“送文化下乡”是常态,“送文化进城”倒是新鲜事,且送来的是乡土文艺和民间文化,更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这正是近年来我市基层群众文化如火如荼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文化下乡”到“文化进城”,我市逐步培植起城乡文化繁荣的基因,而这种文化基因凝聚的是一种令人鼓舞的文化之气。

用“新”感受“村晚”魅力

“这个《牛儿灯》节目真不错,既搞笑又活灵活现。”“洪雅专场的节目好看,把当地的特色都展现出来了。”……2月9日-11日,在眉山城区的苏轼公园、金罗马广场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常常可以听到市民称赞的声音。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各区县委宣传部、区县文广新局和市文化馆承办的“眉山东坡大舞台”乡村春晚汇演轮流到城区汇演,两区四县各乡镇、街道的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为观众奉上一个个精彩节目,具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场场爆满”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各个区县为了准备好这场演出,从个人到单位,可谓煞费苦心。

东坡区专场演出的《闹元宵》舞龙队中,有位老人叫胡淑英,来自东坡区修文镇,今年已经76岁。“自己喜欢,也经常出来唱唱跳跳,这次舞龙是临时说起的,只用了3天时间排练。”胡淑英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时间虽紧迫,但质量必须跟上,于是那几天为了准备节目,胡淑英加班加点排练。

“我们挑选节目的原则不仅要体现彭山本土特色,还要考虑到传统春节的演出就要体现民俗、‘非遗’的东西。当然,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节目的文化内涵、娱乐性和观赏性也是必备的。”彭山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璐秀介绍说,此次参加乡村春晚的10个节目是从该区近百场乡村春晚中筛选出来的。

在彭山区,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支“一乡一品”民俗文化队伍,即一个乡镇一个民俗文化品牌,除了经常邀请本土专家进行指导,常态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促使队伍水平不断创新、提高。以严要求、高水平办好“村晚”喜过节,只是我市基层群众文化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全市共举办“乡村春晚”活动508场,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彰显新农村新风尚,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新颖特别的文化“自助餐”。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好戏送到家门口,百姓乐在心里头。”从前,一场场文化送下乡,深受欢迎。但,“送文化”,村民始终是被动的,而“种文化”,发挥村民自身主动性,生于兹长于兹的文化才有长久生命力。

基于此,我市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355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38个,农家(社区)书屋、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均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参与文化活动和享受文化服务。

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发挥基层文艺骨干示范带头作用,帮助基层建立文艺队伍,实现了村村有特色文艺队伍,把文化真正“种”在基层。

“种”了种子,辛勤浇灌和培育,自然就会开花结果。基层文化资源的丰富,带动了农民对文化的热忱与积极性,也涌现出了一批像王作平、文德祥等热爱文化、热心公益的百姓,建立起民间众筹的“文化院坝”,将乡村文化的根基“种”得更牢更深。

(下转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