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回顾“十二五”:我们收获多多
展望“十三五”:我们信心满满
王伟说,核桃树下种黑莓草,可以用来养羊。
舒滟斌用优质服务换来办事群众的满意。
演出后,李平向喜爱川剧的孩子授艺。
葡萄种植基地是王长军美丽乡村梦的开始。
卿和想让丹棱不知火的“火势”蔓延更远。
陈云华正在起篾。
韦献祥正在做竹灯笼。
孙露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
“互联网+”成就吴勇智的“新农人”梦想。
樊俊在工作中。 钟诚 摄
李俊英关爱留守孩子。
李相德一直为合作社的发展努力着。
本报记者 张忠苹 摄

本报记者 余毅 见习记者 李幸 文/图

小梦连着大梦。每个人的梦连起来,组成了伟大中国梦!每个人的梦实现了,伟大中国梦就实现了!

小规划连着大规划。每个人的规划连起来,组成了“十三五”宏伟蓝图!每个人的规划实现了,“十三五”宏伟蓝图就实现了!

“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市委书记李静在多个场合说过:眉山的“十三五”规划,归根结底是每个眉山人的规划,每个眉山人都应该谋划好自己的“十三五”,并为之奋斗。

去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本报特派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采访了12个代表人物,谈“十二五”收获,了解他们的“十三五”规划。

王伟

——村里道路畅通了

王伟是市扶贫移民局项目规划科科长,在市扶贫移民局时,王伟对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情况就有一定了解。万年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里常常缺水,交通不便。去年选派“第一书记”时,王伟毛遂自荐,来到万年村。王伟说:“到万年村这半年,干的事情不多,就是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

王伟看来,导致万年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因此,第一件事是修好进村的路。2015年9月15日,万年村进出主干道加宽工程动工。施工队开进万年村的那天,村民纷纷前来观看,有的自发帮忙。如今,万年村约6.5公里的主干道已全部加宽1.5米,村民进出更方便了。

为解决村里的缺水问题,王伟在修路的同时开始引水并修建蓄水池,截至去年年底,万年村13口标准化蓄水池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

改善了基础设施,王伟开始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受到参观学习的启发,村上发展“种养结合”的产业模式,在推进万亩核桃基地建设步伐的同时,发展林下种草、养鸡养羊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促进村民增收。2015年,万年村核桃产量超过1.5万公斤;山羊、林下鸡养殖大户达到21家,全村贫困群众已由147人减少至56人。

【链接】“十二五”时期,我市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锤炼了“主动作为创一流”的眉山精神。2015年年初,眉山市从后备干部、遴选干部中选派了1697名优秀人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组成员。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重新核查识别了10.94万贫困人口,便于精准扶贫。全市2万名干部分别与38000户贫困户攀上了“穷亲”、结上了“对子”。

他的“十三五”

——彻底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

如今,万年村发展已初见成果。“进一步改善路况,完善产业的配套设施,扩大产业规模……”在王伟脑中,已经有了对万年村发展的构想,他希望,在两年任期内,让万年村彻底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今年,万年村将完成万亩核桃种植目标并探索核桃在药材、养身等方面的价值,多渠道开发以核桃为原材料的产品;计划新养殖山羊900只,新发展林下鸡4500只,新发展茶叶600亩,新发展脆红李500亩。今后的万年村将发展以核桃产业为核心,以茶叶、脆红李、竹木原料等为辅,结合老峨山风景区及万年寺庙宇以及即将开建的产业小康大道,计划打造集生产、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万亩核桃基地及万亩核桃观光园。在民生方面,万年村将进行危房改造158户并计划新建1个文化广场。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大力实施“1593”脱贫攻坚战略,推进“九大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减贫行动”。到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她的“十二五”

舒滟斌

——工作岗位上展现眉山的优质服务

“审批制证,答疑解惑。我在工作中要直接面对办事人员,这和以前的工作相比更接地气。”舒滟斌是市商务局行政审批科的一名窗口工作人员,她说“十二五”期间,自己的工作岗位从外商投资促进中心转到市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商务局行政审批科窗口服务岗位,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是收获。

舒滟斌主要负责对外贸易者的备案登记,平时打交道的多是企业工作人员。市商务局结合审批职能工作实际,着力改善窗口工作人员办事态度,精简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细致、高效地给群众办理业务。在工作过程中,舒滟斌尽可能地为办事人员服好务。“接到办事人员的电话咨询,我会告知他们需要准备的资料,一些需要网上填写的资料我也尽量协助他们完成,让他们少跑路。”工作中,舒滟斌始终遵循微笑服务准则,耐心细致,努力做到工作零差错、服务零缺陷、群众零投诉。

不少办事人员称赞:“只跑一趟路、只进一次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满意办好一件事”。这道出舒滟斌服务窗口的办事流程和工作效率,也是窗口服务岗位的真实写照。

【链接】“十二五”时期,我市创新建立市党务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代办服务中心、一费制缴费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五星级政务服务管理做法被列为全国政务服务工作创新典范。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同步建立“三张清单”。

她的“十三五”

——把“窗口”擦得更亮

“我代表的是整个商务局的形象,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在舒滟斌看来,小小的服务窗口,是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大舞台,也折射出整个窗口行业文明程度的高低。

舒滟斌表示,今后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在延续优质服务的同时,继续思考新的服务方式、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办事人员提供更贴心、便捷的服务,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服务,把商务局“窗口”擦得更亮。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和环节,推广网上审批、限时办结制。加强部门职能整合,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市县(区)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和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建好党务政务服务热线,不断提升党务政务服务水平,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他的“十二五”

李平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川剧艺术

作为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的成员之一,独腿变脸人李平“十二五”最大的收获便是有更多的人零距离接触到川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喜爱上川剧艺术。

2012年,东坡川剧艺术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平既自豪又兴奋,想要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尽己之力。和艺术团其他成员一样,李平也努力让传统川剧紧跟着时代步伐,在保留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与时代接轨,增添和融合了许多新的川剧艺术表演形式,吸引着更多观众。

这些年,不仅心连心艺术团的各种演出活动越来越多,全市的文化惠民演出也铺天盖地。李平也有更多的机会将川剧艺术展现在大家面前。

“吐火、变脸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没想到现在就在我眼前。”“太精彩了,太神奇了,川剧艺术真是了不起。”……观众的赞扬让李平感动,也更坚定他将更好的传统文化展现给大家的决心。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开展,文化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其中,以宋词为主题的原创大型实景文艺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宋词雅韵”等打造出品牌,举办了大型文化活动50余次,组建“文艺小分队”深入村头巷尾开展活动,常年送文化下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他的“十三五”

——带着优秀的川剧文化跑遍全市

“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在戏剧家协会的组织下,举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李平说,看到孩子们对川剧的热情和喜爱,他很欣慰,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送进校园,送进孩子们的心里。

在李平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了解和喜爱做起。他希望能在今后的时间里带着优秀的川剧文化跑遍我市的每一个乡镇,扎根每一个角落。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和文化先进单位评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打造东坡文化节、眉山东坡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品牌。推进门俗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铺天盖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王长军

他的“十二五”

——“三自”精神推动村里发展

说到过去五年最大的收获,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军不假思索地表示是大家发挥“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通过众筹改善了该村的文化广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我们村的文化广场不仅有LED高清显示屏,还有演出用的灯光舞台。”王长军说,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需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体育生活,加之依托美丽新村项目修建娱乐文化广场,政府补贴30万元,他便萌发了捐资修建村民文化广场的想法,并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已建成的文化院坝1600平方米,拥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以及音乐喷泉、绿化带等基础设施的文化娱乐广场,对村民实行免费开放。这只是该村通过众筹改善村容村貌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村通过村民入股、捐资的众筹方式新修了沟渠、水泥路和公厕等设施,增加绿化树、移动观光亭等,美化了乡村容貌。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全市全部财政支出80%用于民生。

他的“十三五”

——转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村里人现在和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音乐喷泉了。接下来,我们要让更多人到村里来旅游。”王长军说,山祠村村民过去增收靠杂交水稻制种和蔬菜种植,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他们决定转型。在今后五年中,该村将依托水果、蔬菜、花卉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王长军表示,目前该村已种植几十亩葡萄,已建成可容纳千人的农家乐。同时,通过众筹修建的文化院坝不仅有灯光舞台、婚庆基地、音乐喷泉等发展旅游休闲的硬件,更有村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农家旅游探索基地、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基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软实力支撑。“加上我们山祠村人的‘三自’精神,定会有个硕果累累的‘十三五’。”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统筹规划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探索“村民自治、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建设模式,坚持镇村融合发展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打造高标准幸福美丽新村,推动村民生活方式城镇化。

他的“十二五” ——不知火更“火”了

卿和

“作为全国最大的不知火生产基地,丹棱县始终坚持品牌化营销理念,特别是打好‘中国桔橙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两张牌,连续3年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推介,向全国宣传推介‘东坡味道’丹棱不知火,打造丹棱味觉地标。”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卿和说起丹棱不知火为果农增收助力,一脸喜悦。

作为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卿和一直在思索如何让丹棱不知火更“火”,如何让果农增收。在他的带领下,采取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辅导、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销售的“四统一”方式,推进不知火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转变,通过销售返利,大大增加收益、降低风险,深得果农信任和欢迎。同时,他自费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销,为果农们拉订单、拓渠道,初步打开了不知火的销路。

目前,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169人,兴建了一座占地8亩、能储藏2000吨果蔬气调保鲜库和日加工150吨的水果清洗包装厂,带动周边三个乡镇10000多农户种植特色水果,助农增收4000多万元。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4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泡菜产业创造“六个全国第一”。农村改革成为“全省样板”。探索出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新型经营主体发展“521”体系、“银会对接”模式、彭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等系列“改革样板”。

他的“十三五”

——让不知火“火势”继续蔓延

卿和表示,随着丹棱不知火的名气越来越“火”,价格也不断飙升,一定要保护好丹棱不知火品牌。“对内,要树立果农保护品牌的意识;对外,要加大推广力度。”卿和说,“十三五”期间,他将让丹棱不知火的“火势”蔓延更远,让更多人都来关注丹棱,关注眉山。目前,他已经在绵阳、重庆开县等地开始了种植不知火的技术指导。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着力打造“东坡味道”千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东坡味道”统揽食品产业发展,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品牌推广,占领“微笑曲线”两端,形成核心竞争力。

他的“十二五”

陈云华

——把竹编做成产业

走进位于青神的中国竹艺城,满眼是青翠挺拔的竹子,竹林间掩映各式亭台楼阁,这些楼阁全由竹子修建或装饰而成。不远处便是竹编博物馆。这些都是中国竹艺城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的心血,是他过去10多年花费心血打造的。如今,中国竹艺城和竹编博物馆运行步上正轨,陈云华从当初的竹编手工艺人,到竹编艺术大师,再到竹编工艺城、竹编博物馆的创建者,研究教授竹编技艺的专家……他不断努力,将竹编产业逐步延伸拓展。

1984年,陈云华在青神县南城乡举办了首期竹编艺术培训班。30多年来,他四处奔波,共举办培训班500多期,数万人次参训。仅在青神,就有3万多名竹农走上竹编致富路,依靠竹编,农户的年收入最少3万元,最多20余万元。

从事竹编40多年,陈云华不仅创造出1000多件竹编工艺精品,更将竹编工艺和产业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从2009年起,陈云华开始探索生态竹编。从选料、起篾、蒸煮、上色、编织……数十道工序反复试验,陈云华终于摸索出一套制作生态竹编艺术品的方法。他的作品一亮相,立即受到追捧。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

他的“十三五”

——希望竹编成学科

从制作艺术作品到竹艺城的诞生和竹编博物馆的建成,从四川省政府规划“世界竹编艺术城”到数万名竹农因竹编产业而致富……一步步走来,陈云华感受到政府对竹编产业的重视,也感受到竹编虽然历史久远,但仍是“朝阳产业”。 “竹编的产业链建立起来了,但各个环节都有可以继续深挖的市场。”陈云华说,“我们现在重点做竹编艺术品,把产品做得更精更细,主要抓住高端的受众群。”

陈云华希望竹编能发展成学科,如今,他正在做竹编专业设置和可行性论证报告,希望青神竹编这一历史源远流长又富有独特艺术之美的产业后继有人,当地能发展一所“竹编大学”。

【链接】“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他的“十二五”

韦献祥

——成为靠技术吃饭的工人

韦献祥今年43岁,是青神县神竹工坊的竹编工人,主要工作是制作竹编灯笼。这些灯笼可以用作装饰,也可以当生活用品。虽然工作很累,但他觉得很充实,因为每编一个竹灯笼,就觉得未来离自己更近了一步。

“5年之前,我想的是如何生存,如何给家人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至于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之类的,我还没有能力考虑。”韦献祥说。在过去的5年中,韦献祥接受了政府组织的培训,成为制作竹灯笼的产业工人。“别看灯笼小,但每个制作步骤都是以手工为主,现在人们喜爱的也是手工制作和绿色生态的东西。”他说,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他也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靠技术吃饭的产业工人。

从月收入2000元到月收入4000元,从租房到有能力买房,从小心翼翼地养家糊口到可以外出游玩,为娃娃上大学做好资金准备,韦献祥的“十二五”虽然日子有些紧巴巴,但还是交了一张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单”。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

他的“十三五”

——实现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

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韦献祥希望实现从“基本生活”到“有追求”的转变。他说,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进一步提升。物质上,月收入应该能突破6000元,家里能够翻新房屋,买上小车;精神上,要更有幸福感,满足拥有的,为目标去努力,踏踏实实地生活。

韦献祥把个人的发展与眉山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说,只有这样,他的“十三五”画面才不会是空中楼阁。“我们家乡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我也跟着家乡的步伐在向前,未来全市要全面建成小康,我的梦想就是一个小康家庭最普遍的愿望。”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她的“十二五”

孙露

——业绩从40万增长到500万

“当时在眉山城区上大南街开了一间小小的店面,一年的营业额只有40多万元。”2012年,孙露和丈夫从乐山回到家乡眉山创业。原本打算干老本行婚纱摄影的,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市场调查中,孙露发现眉山的婚纱影楼店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很难再分一杯羹。孙露不想与市场竞争者挤“独木桥”。

经过一番扎实细致的市场调查,孙露挖掘到儿童摄影这个领域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从一家不大的儿童摄影店起步,靠着不断积累的人脉、优质服务和创新意识,孙露的儿童摄影店很快在眉山站稳了脚跟,获得了顾客的一致好评。

如今,孙露已是3家儿童摄影连锁店的老板,业绩从最初的40万增长到去年的500万。2015年7月,四川迪薇雅摄影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链接】“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创业主体8万余家(人),共帮助1076名大学生、6万名返乡创业者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0余万人。

她的“十三五”

——希望公司能够正式上市

说到“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孙露说希望公司能够正式上市,发行股票。

“今年1月,公司已经在上海股交所持牌上市。”孙露对今后五年的发展计划胸有成竹。在她的计划里,在5年内要在云贵川三省开设10余家儿童摄影连锁店。

目前乐山店已经在装修中,仁寿、新津店也正在着手准备中。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实施创新创业攻坚,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紧紧抓住350万人民群众这一“关键多数”,大力实施“22345”创新创业攻坚战略。

他的“十二五”

吴勇智

——实现“新农人”梦想

2012年,青神县瑞峰镇中岩村的吴勇智辞去城里安逸稳定的工作,开始在家乡养殖生态鸡。

随着土鸡逐渐长大,并大量产蛋,鸡与鸡蛋的销路让他犯了愁。产品在市场上销路不佳,吴勇智只能拎着鸡蛋到各大餐馆、酒店去销售,但效果不好。无意中,吴勇智上传到网上的几张喂养土鸡的照片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专门驱车从成都到青神购买鸡和土鸡蛋。吴勇智做成创业后的第一单生意,也是第一单网上销售生意。这让吴勇智有了信心,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何不用来推销土鸡?

于是,吴勇智瞄准了网络营销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图文并茂“直播”土鸡信息,网店销售土鸡产品。创新的销售模式、过硬的土鸡和鸡蛋质量,让吴勇智的淘宝店在网上已小有名气。现在吴勇智有了500多名固定网络客户,产品卖到了成都、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小吴土鸡”。

“土鸡一般要三四天才能下一个蛋,有时候客户下了订单还要等。”吴勇智说,通过网络销售,实现了自己坚持生态农业和维护生态和谐,并以生产和流通安全食品为己任的“新农人”梦想。

【链接】“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了亚马逊(眉山)电子商务运营中心、西南IT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苏宁西南地区电子商务营运中心、华润万家电子商务项目、西南网贸港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高水平起步。

他的“十三五”

——让更多人吃上放心食品

“今年我打算养200头生态猪,2013年种植的李子树,用鸡粪做肥料,不打任何农药,今年将挂果。我打算将土鸡、猪养殖和果树种植形成一条生态养殖链,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食品。”吴勇智说自己的“十三五”规划还是立足“新农人”,利用网络,做好产品销售。

同时,他还计划带动200户农民和他一起养土鸡,共享网络给农村带来的发展与便利。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以建设“全省电商第二城”为目标,抓好眉山第二批国家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提质扩面建设,打造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樊俊

他的“十二五”

——“诉非衔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诉非衔接’正在向更深层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转变,老百姓对这方面的认知度更强了。”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樊俊说,这是他参与了3年多“诉非衔接”后感受到的变化。

201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选定42家法院作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第二批试点单位,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位列其中。樊俊负责草拟“诉非衔接”制度方案,但是前无标准后无借鉴,他感到很茫然。为此,樊俊查阅书籍,询问专家,不断修改……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后,终于草拟出方案。

运行初期,许多法官对“诉非衔接”制度不熟悉,樊俊常常到各个区县做讲解、指导。初推行的两个月,两区四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基层法院,遇到的案件中民事纠纷占了重要部分,利用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比法院宣判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接受。在讲解和指导中,樊俊对“诉非衔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触动。樊俊说:“单纯地运用法院判决来处理问题会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处理时间长、有些环节也有一定难度。运用调解机制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和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有利于矛盾的化解,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链接】“十二五”时期,我市社会治理创造“中国经验”。“大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设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诉非衔接”改革试点终期评估全国第一,“眉山经验”被中央改革办列入全国首批30个改革案例,上升为“中国经验”。2015年以来,全市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1947个、企事业调解组织450个、专业性调解组织563个。全市两级法院民事案件调解率为34.38%,委托调解和邀请调解的成功率达到67.22%和90.06%。

他的“十三五”

——希望群众理性解决纠纷意识更强

“‘诉非衔接’正在向更深层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转变,群众对这方面的认知度更强了。”樊俊说,要做到“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法院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他希望,通过深入的推广和宣传,群众理性解决纠纷的意识更强。“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体系更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也更有序、高效。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强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八大体系”建设,探索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启动“七五”普法,持续开展“法律七进”、法律服务为民等活动。巩固“大调解”和“诉非衔接”工作成果,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扎实开展信访“三无创建”活动,深入实施“维稳跟着项目走”、“调解跟着矛盾走”,探索创新涉稳源头治理体制机制。

她的“十二五”

李俊英

——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

我市唯一一位专职志愿者,眉山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李俊英“十二五”的最大收获莫过于自己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爱心活动的同时,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传递正能量。

自2010年8月底至今,李俊英从事专职志愿工作已有6年,志愿服务时间5000余小时,组织、参与的各种爱心活动280多次。

2011年,她开通了一条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李妈妈情感热线”,为遭遇情感困惑的人们排忧解难,热线至今已连线500多人次。

2012年,她组建眉山市关爱困难失依孩子的“李妈妈爱心工作团”,为贫困失依孩子们送去衣物、学习用具、爱心捐款等。

至今,已有困难失依孩子及家庭1000余人次接受帮助。

被称为眉山“最美妈妈”的她说,有收获的不只是小我,更是大我。“这些年,眉山的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多,为建设美丽和谐眉山,越来越多的热心人投身公益事业,帮助孤寡老人、关注贫困家庭、投身抢险救灾等,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传递着文明。”在“李妈妈”看来,我们的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点滴奉献传递温暖,这是大幸福大收获。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751支,志愿者人数26万余人,形成涵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志愿服务体系,成功孵化“爱心联盟”“李妈妈爱心团”等一批优秀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涌现全国、全省优秀志愿者20名。

她的“十三五”

——让伤害远离留守女童

刚刚迈进“十三五”,李俊英已经为自己的志愿者工作定下计划。

“除了继续开展‘李妈妈情感热线’和‘李妈妈爱心工作团’活动,我还将着重进行‘让伤害远离留守女童’的工作。”李俊英介绍,“让伤害远离留守女孩”的心理关爱教育,旨在提高女孩子们保护自身安全、防范身心伤害的意识。

目前,李俊英在爱心工作团的活动中,给孩子们送去各种爱心物品和善款的同时,已经在进行此项工作。“到留守女童家里,我会给女童的女性陪护人讲;到学校的话,就将女孩子们集合起来给她们讲,让她们获得更多保护自己的知识。”李俊英希望所有贫困失依孩子都能感受爱如春天般的温暖,在大爱的怀抱中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夯实城市发展的道德根基。

他的“十二五”

李相德

——从“种粮大户”到“现代农业带头人”

李相德,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不久前,他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眉山市第三届党代会第七次会议。会议结束后,李相德召集社员,共同探讨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到拥有会员355人的合作社理事长、流转土地面积从500余亩到如今超万亩、生产方式从夫妻二人独立经营到公司化,“十二五”期间,李相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种粮人迅速成长为响当当的现代农业致富带头人。

1998年,做肥料生意的李相德开始流转土地,2011年,他流转的土地超过500亩并成为全国的“种粮大户”。2012年,李相德紧跟时代步伐,与几名业主成立了德祥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也是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的雏形。受益于眉山深化农村改革的一揽子政策和优惠,合作社在金融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力支持,李相德走上了规模化、科学化的种粮之路。经过发展,如今的合作社流转土地13000多亩,覆盖周边8个乡镇,吸纳社员355人。合作社在党支部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提档升级,并创造出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经营等“五统一”模式。

【链接】“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据统计,全市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2752个;农民合作社达2054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200个,创建全国示范合作社1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60个;新登记注册家庭农场700个。

他的“十三五”

——实现水稻种植加工全程机械化

2015年秋收,李相德用借贷的200万元资金购置24台烘干机,同时作业一天可以烘干720吨水稻,解决社员和周边乡镇近4万亩粮食的烘干问题。李相德希望在今后五年,合作社能实现水稻耕、种、收、加工、包装全程机械化,为更多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和加工服务。

“让想种田的会种田,让会种田的能赚钱。”这是李相德常挂在嘴边的话。李相德说,未来五年,他有四个目标:一是合作社土地面积达到50000亩,把更多的社员团结起来共同致富;二是增加更多的农机,改变“靠天吃饭”的格局;三是修建标准精米厂,把合作社优质、安全的好味稻大米推向全国各地;最后,他还准备修建体验农场,用实践的方式告诉年轻一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链接】“十三五”时期,我市将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产权制度体系,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