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眉山特色乡村文化:由传统步入新时代
见习记者 钟烨 实习生 林佳怡

乡村文化,产生于广大乡民的生产生活。这种代代传承、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最能表现当地民间特色。眉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孕育了一大批底蕴深厚、风情各异、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如同一件件珍藏,在浩瀚的民间文化宝库之中粲然生光。

声音嘹亮悠扬的丹棱唢呐、手工精细雅致的青神竹编、表演流光溢彩的洪雅五月台会、唱腔铿锵有力的仁寿抬工号子等眉山特色乡村文化,将眉州儿女的聪明才智彰显得淋漓尽致。

丹棱唢呐同它的演奏者们一样淳朴。极具感染力的唢呐声最能抒发劳动人民喜怒哀乐、表现田野间人与庄稼蓬勃生命活力,至今已在丹棱传承发展了150余年,曾被《人民日报》誉为“丰收田野上吹来的金色旋律”。

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一直是乡村文化动脉,连曾求学青神的文坛巨匠苏东坡也曾题诗咏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苍翠欲滴的绿竹到细如发丝的竹丝,再到精巧绝伦的竹编成品,要经过13道工序。名人字画、花鸟鱼虫在手艺人灵性的加工下纷纷跃然“竹”上,美不胜收。

仁寿抬工号子形成于何时已经无可考证。这种古代劳动者运用力学原理,结合方言与民谣创造的劳动艺术表演形式粗犷豪放、节奏强烈、幽默诙谐。声声呐喊,唱出了劳动者苦中觅趣的乐观情怀、唱出了为人处事应有的伦理道德,是最朴实的原生态乡村文化。

在新中国解放后的和平时期里,特色乡村文化得到了充足的时间与资源来发展进步,满足群众的审美,融入群众的周围,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受新时代文化冲击影响,眉山大部分乡村文化逐渐淡出大众视线。鼎盛时有20多个表演班子的丹棱唢呐、抬出整个黑龙滩水库的仁寿抬工、风靡于大小茶馆的彭山竹琴,都经历了从风靡一时到无人问津的尴尬转变。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山文脉传承千年,文化积淀厚重而历久弥新。21世纪以来,代表一地精神传承的传统乡村文化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重新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各项特色民间艺术的式微引起了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如何发掘保护这些来自民间乡村的珍宝与传奇,成为眉山及下辖各区县最要紧的课题。

在成立各种专项领导班子对民间传承者发起组织的同时,针对乡村文化重于心传、传承者文化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的情况,各区县从高等学府请来专家教授对传承者们进行了从文化理论到时代意识的全方面培训。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传承者们将以往所学融汇贯通,不仅提高了乡村文化的艺术含量,更为日后创新奠下基石。

民间技艺进校园也是乡村文化保护手段中的重要一环。丹棱小学每周都有一节唢呐课,省级非遗丹棱唢呐传承人杨家文兼任了丹棱7所乡镇中心小学校唢呐教师;青神县编制的《青神竹编》一书也已成为全县27所中小学的特色课程教材。通过培养下一代对传统乡村文化的骄傲与认同,是长期发展当地乡村文化的保证。

除了各级区县,市委、市政府对特色乡村文化的保护也不遗余力。通过制定成立“民保工程”领导小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和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眉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眉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次非遗普查工作,将189项特色传统文化纳入四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

如今,丹棱唢呐千人齐奏,仁寿抬工号子“抬”上了央视,青神竹编也成了当地招牌产业,眉山的乡村文化已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时代道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眉山带来了一张吸引国内外注意力的“文化好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